随着防疫限制措施放松下人们重返健身房锻炼,消费者对该公司颇受欢迎的家用健身设备的需求有所下降。
Peloton在7月表示,将停止所有动感单车和跑步机的内部生产,并将生产转移给合作伙伴以简化运营和降低成本。8月,Peloton更是表示,将关闭其北美外勤业务仓库,并将交付工作转移到第三方供应商以退出“最后一英里物流”业务,加上减少会员支持团队规模,导致此次裁减约800个工作岗位。
账号共完成了40场直播,时间较长的场次为5小时。
潘忠剑承认,发展过程中,小乔吃到过一些红利。
除了乘上过疫情期间居家运动健身赛道高速增长的东风之外,他认为,小乔及时地抓住了流量的红利。据他自述,小乔跑步机曾对接上两大头部主播的直播间,用差异化的创新和高性价比的产品抓住了直播的风口,“产品能通过头部主播的选品,必定得具备产品的差异化或者价格等优势。”
即便踩中过风口,潘忠剑对风口的看法,却相对冷静。
“风口实际上只是放大器。”潘忠剑说,“抓住风口需要强大的底层能力。”
“没有工厂的品牌都是‘纸老虎’。”潘忠剑说,“我觉得工厂是一家公司的底层能力。如果没有制造,就只能做一个‘讲故事’的公司。”
早在2017年,小乔就开始搭建自有工厂。此外,
有了自己的工厂,就把产品品质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而非只做贴牌,讲讲所谓“品牌理念”,终究不能长久。潘忠剑希望小乔能成为一家既能“讲故事”也能做事的公司。
中国的供应链能力,也给了潘忠剑走向海外市场的信心。潘忠剑认为,未来的消费品牌,一出生就得是全球品牌。
“好的产品是没有国界的。如果产品足够优秀,对应的就应该是全球市场。”潘忠剑认为,在出海一途上,本土消费品牌具备供应链红利、工程师红利和更高的运营效率,“推动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飞轮,便是与生俱来的成本优势,也就是产品售价较低,而工程师红利,也让本土消费品牌具备了更高效的产品创新能力。”
小乔在官网提及,国际贸易事业部是小乔的重要板块之一,负责旗下多个自主品牌以及客户品牌的定制出口贸易,业务已经拓展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多地建立了分公司。
据潘忠剑透露,综合各业务线,小乔集团国内外业务发展比较均衡,国内国际业务的比例差不多是1:1。
“在韩国、在俄罗斯和北美的运动健身行业和小家电行业,小乔科技都处于头部梯队。最近这段时间,取得的比较大的进步就是在剃须刀类目上,小乔科技在俄罗斯的剃须刀份额占比已经达到38%左右,理发器的占比也在20%左右。”潘忠剑曾表示。
潘忠剑表示,从事全球业务和经营全球化是两个概念,“国际业务分为三部曲。给欧美的公司提供代工业务,可以算作第一步;第二步,是将产品卖给当地经销商;第三步,则是当地招募自己的团队,做自己的品牌,构建自主品牌的运营能力。”
潘忠剑认为,本土公司只有到了第三步,才算得上是全球化的公司、跨国公司,如果只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只算得上是从事国际贸易。当前阶段,小乔还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作为一名温州出身的创业者,潘忠剑希望成为“敢为天下先”温商精神新一代的传承者,他的精明中并不带着浮躁。与许多创业者热衷于烧钱和以长期高额补贴获客不一样,潘忠剑看重公司是否赚钱,他认为这涉及商业逻辑。
“我觉得不赚钱的公司是可耻的。”他说,“除了前期培育市场、后期能够养成用户习惯的公司,其他通过降低毛利、增加销售费用所得来的GMV,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无效的GMV。”
潘忠剑认为,从长期来看,不赚钱的消费品品牌,没有办法做出好的产品,也没有办法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如果陷入到价格战中,这就不是一个品牌真正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