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投资 >

清水:集群成链 发展富民产业

更新时间:2022-11-23 09:23

  高粱知秋,可揽丰收。时下正值高粱丰收的季节,清水县松树镇连绵起伏的山地之间,千亩绿油油的高粱地里透出金黄,熟透的高粱穗在随风摇曳。趁着连日来的好天气,松树镇群众穿梭于田间,忙着收割成熟的高粱。比丰收的高粱更显喜庆的,是徐芳成发自内心的笑容。

  “我今年在松树种植高粱1500余亩,现已进入采收阶段,这里有50多名群众在田里务工,每人每天的收入能达到100元。采收的高粱苗将运送到红堡镇倪徐村拖把厂进行加工,加工成扫帚之后发往西北五省,价钱每把6.5元。现在我的客户都是订单收购,市场供不应求,今年4500亩高粱预计产值可达450万元。”成博洁清洁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芳成说。

  走进徐芳成的加工车间,浓郁的秸秆清香扑鼻而来,宽敞明亮的厂房内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娴熟地扎制着扫帚。厂房外,晾晒着刚做好的高粱扫帚,整齐摆放的扫帚上密密麻麻地裹缠着绿色的线绳。在加工的队伍中,老年人和妇女居多,他们无法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加工扫帚成为了他们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在扫帚厂上班已经两年了,每天的收入都固定在100元左右,离家里也很近,一天上班8个小时,接送孩子照顾家里也方便。”成博洁清洁用品有限公司马丽娟说。

  今年29岁的徐芳成是一名不折不扣的“90”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外出务工的他看到市场上传统扫帚的紧缺,这让年轻的徐芳成看到了致富的商机,萌生了制作成品扫帚的想法。他多次往返于内蒙古等地考察研究、学习技术。2014年,21岁的徐芳成返回家乡,在家成立了扫帚、拖把加工作坊,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随着八年的发展,当初的家庭式作坊已逐步发展为每年销售扫帚40万把的规模化生产加工车间。为制作好高粱扫帚,徐芳成不仅自己研究焊制了机器,还专门从东北聘请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当地村民制作扫帚,通过一年的培训,在加工厂务工的工人都已熟练掌握了扫帚的制作工艺。

  销路打开了,如何实现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又成了让徐芳成头疼的问题。为解决原材料的困境,徐芳成经过多方考察和实地研究,决定从内蒙古巴林左旗引进黄高粱新品种子。2021年,他在红堡镇倪徐村试种新品高粱800亩,喜获丰收。今年,徐芳成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在红堡、土门、郭川、松树等乡镇种植高粱4500多亩。

  “今年种植的新品高粱现已进入收割阶段。采摘的黄高粱苗子运送到加工厂加工成扫帚,剔下来的高粱籽还能卖给酒厂,秸秆加工成饲料,黄高粱的每一个部分都用途充分。加工厂现已经形成了自种自产自销的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产品供不应求。”成博洁清洁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芳成说。

  高粱作为小杂粮,是清水县发展壮大的“五大富民产业”之一,随着种植推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曾经用于充饥的农作物,如今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宝”。

  近年来,清水县深入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按照“连村成片、跨乡成带、集群成链”的要求,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给为方向,持续壮大果品、畜牧、蔬菜、中药材、小杂粮“五大富民产业”,高标准建成“五大产业示范片带”,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园区化发展,以农业强促进农村美、带动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