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际 >

“劳”有所获 我们这样做

更新时间:2022-09-15 01: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柯城区教育系统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劳动热情、释放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精神。依托课程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努力突破学科壁垒,将“劳动要素”融入教学之中,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确保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不缺失学科本质属性,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劳动教育不缺位,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在特色课程中开展劳动实践。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学习整理、收纳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美食等活动,主动融合多学科习得的本领解决问题,通过真实的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在劳动中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劳动的价值、提升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劳动素养。积极构建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对应各个学段,设计、跟进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兴趣,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达到“以劳养性、以劳敦品、以劳励志”的目标。

  柯城区教育局抓实“三保障”,深层次布局劳动教育。

  区教育局先后制定、印发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要求从家校社三方面共同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行“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新劳动教育理念。

  围绕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教学开展需要,投入专项经费,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场所,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操作环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劳动技能。

  通过设立劳动教育教研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邀请专家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等方式构建多层次的劳动教师队伍。

  践行“校内项目化”与“校外基地化”。校内充分运用新型教学空间,围绕学生在校一日生活圈,开展浸润式劳动教育,用实践串起新型学习空间主题线。校外充分利用劳动基地,组织城区学校在余东未来乡村开展“我在余东有块地”亲子认领种植基地活动,并利用节假日参与基地劳作。

  践行“统筹大比拼”与“一校一特色”。组织开展“育苗PK赛”“菜品展示会”“种植交流会”等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并在“之江汇”专设“一米菜园”栏目,统一展示各校劳动实践成果。各校在自己认领的菜地上,围绕学校文化特色,开发“一校一品”劳动课程,灵活组织师生、家长开展个性化设计和种植实践教育。

  践行“线下体验耕种”与“线上科技种植”。鼓励学生体验传统耕种,让学生在田间劳作中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特征及生长规律。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科技种植,多校实践基地安装自动喷灌系统及土壤监控设备,师生可以在手机上远程遥控浇水,实时观测土壤酸碱度、湿度,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实现“云种植”。

  目前柯城区柯城区学校均开设劳动教育类特色课程,并已形成“一校一特色”或“一校多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家政教育》,力图促进学生构建“善于学习,乐于动手,勤于用脑”的心智模式,劳动教育相关课题省级立项3个,获得浙江省首批劳动教育优秀案例等荣誉。通过教师团队精心钻研,《家政教育》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了办学特色。

  依托信息技术打造“三样一化”2.0版劳动教育。精心谋划一日生活圈,采用“大带小”混龄学习方式,为孩子们创造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境。目前已孵化出“我家淘源”劳动实践基地、“我家小厨”家政实践基地、“我家蒙馆”小导游实训基地。

  巨化一小以“向乐而生 向创而作”的样态,从最初的“官碓米道”,衍生出“田园四季”课程,到“乐享生活”课程,再到基于STEM学创空间的“小创智造”课程,构建起“乐创”新劳动教育课程群。

  在深入推进“衢州有礼”系列活动中,万田小学设计了《有礼伞——流动的城市名片》项目,从学生的角度解读“八个一”, 动手、创新、手绘了 “有礼伞”“有礼扇”,让“有礼文明”行动走进孩子的视野,走进课堂。

  结合学生特点、学校特色先后编写了校本课程《花语》《朵朵养成记》《花卉之指尖微寻》。学校专门开辟“朵朵种植园”, 分给每个班级作为班级花圃,孩子们通过整地理畦、选中育苗、劳动创造、收获分享等实践活动,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柯城教育将继续脚踏实地做好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探究中劳动,在劳动中创造。回归劳动光荣的传统,重塑劳动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爱上劳动、理解劳动、尊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