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通知印发的中称,要加快新能源车发展,逐步推动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有序推动老旧车辆替换为新能源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探索开展中重型电动、燃料电池货车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运营。到203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量的50%左右。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明确,对标国际领先标准制修订汽车节能减排标准,并指出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同时,还提出,要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等。
科技部等九部门发布。提出,力争到2030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大幅下降。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发展迅速。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约为574.2万辆,同比增长104.6%。中汽协预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650万辆。
不过,汽车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汽车产品之外,还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技术以及组织结构等多个领域。所以,在制造过程中减碳也是汽车产业链企业探索“碳中和”的重要方向之一。
据了解,汽车产业链企业纷纷尝试在生产制造环节中采购清洁能源,推进绿色制造。同时,汽车产业链企业也在进行工厂的升级与改造,比如,对工厂里空压机机组、冷却塔、锅炉等关键用能设备进行排查和改造。目前,国内不少企业更是制定了自己的“双碳”目标,比如,上汽集团将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长城汽车方面称,要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尽管低碳转型不容易,但“碳经济”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企业的共识。中汽数据有限公司预测,通过车辆电动化转型以及相关减排措施,2030年,我国汽车生命周期碳排放能够缩减至10.3亿吨,到2060年能够缩减至1.6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