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益长高铁西起常德,经益阳引入长沙西站,技术标准采用新建350公里/小时客运专线亿元,“建成后常德到长沙预计半小时。”
河南为2176公里,湖北为2064公里。
未来还将有提速空间。加上11月21日动工开建的长赣高铁,长沙距离“米”字型高铁网还差东北-西南走向那一撇。
显示,启动长九高铁等项目前期研究已经被地方政府提上议事议程。有意思的是,当地媒体已经开始畅想长沙的“逆袭”——“渝厦高铁全线贯通后,渝厦、京广、沪昆3条高铁大通道在长沙交会,长沙有望成为中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
按照当地的说法,“强省会”必先“强交通”。
为此,今年1月,长沙召开加快推进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会议,其后迅速出台等政策文件,明确表示将用5年时间“打造辐射全国的铁路枢纽”。
包括建成渝长厦高铁常益长段、基本建成长赣段。推动周边高铁线路引入长沙,启动长九高铁等项目前期研究,推动“米”字型高铁网加快成型,实现铁路总里程突破600公里等。
不过,面对应是“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的武汉和率先建成“米”字型高铁枢纽的郑州,以及同样憧憬“米”字型高铁网的合肥,长沙如何突围?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认为,一个地区周边形成另外的枢纽后,可能会分散掉它原本的一部分人流、货流,但一段时期后又会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
所谓均衡,就是高铁网络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继续加密,“因为辐射半径有限,太密的话可能会造成浪费”。他希望借此强调,今后的枢纽将不再是过去那种点状的少数几个超级枢纽,不再是“非到某个地方去”,而将是“多极网络”,四通八达。
陈耀说,过去我们拼交通密度、拼互联互通,待高铁新格局形成,拼的就是内在的品质和吸引力了。
秦尊文则表示,从整个经济版图上来讲,各地“你追我赶”建高铁枢纽,本身是一个市场竞争的过程,同时,这些地方都起来,还是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要条件。
“如果路都不同,它就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大市场。双循环需要有客观的物质条件做支撑,高铁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他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