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金融 >

周末重点速递:郭树清重磅发声;复苏行情能否走出持续性?长线资

更新时间:2023-01-08 11:42

  为进一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贷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效率,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国银保监会对和进行修订,形成和,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推动多领域清洁能源电能替代,充分挖掘用户侧消纳新能源潜力。推动各领域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发展进步并向各行业高比例渗透,交通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建筑领域积极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清洁替代。

  全球两大新能源明星车企比亚迪和特斯拉均公布了2022年销量。比亚迪全年累计销量达到了186.9万辆,同比增长152.5%,比亚迪反超特斯拉54.7万辆,重新夺回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宝座。不过,单就纯电动车而言,特斯拉依旧蝉联全球销量榜榜首,比比亚迪高出了近40万辆。概念股包括信德新材、天奈科技、银轮股份、欣旺达等。

  顶级券商最新研判

  方正证券:境外资金持续流入,复苏行情能否走出持续性?

  热点有序轮动向上空间打开:新年伊始,A股市场风格就发生了转变,此前强势的传统消费及涨幅居前的疫后困境反转概念股在2022年底之前走势较弱,但我们预期2023年将有望出现强势的信息技术、软件服务、人工智能及文化娱乐大幅走强,市场风格的变化,高科技成长股及中小市值股的全线走强,市场赚钱效应的回归,激活了市场人气,也吸引了场外资金加速流入。

  面对市场关心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流动性决定了风险偏好,风险偏好决定了市场风格,年初流动性改善是市场风险偏好提升的关键。

  其一,年初资金利率出现向下拐点,新年伊始资金利率就出现了大幅回落走势,不但短期利率出现跳水走势,其它中长期Shibor利率都出现了向下拐点是回落。

  新年伊始的资金利率全线回落,说明市场流动性已从年前的偏紧,转向了新年伊始的宽松,促成流动性宽松的首先是年底回笼资金从新得到投放,加之A股市场又处于相对低位,吸引了场外资金流入,资金利率的回落提升了市场风险偏好,年前股价处于相对低位的成长股及中小市值股受到了场外资金关注,这是新年伊始市场风格出现转换的原因之一,也是弹性较大的以TMT为代表的应用科技走强的原因所在。

  其二,一季度市场流动性有望宽裕。今年国内经济工作首要内容就是稳增长,“精准有力”是货币政策要求,从经济走势预期及通胀预期看,央行将通过观察每个季度CPI、PPI及GDP的走势对货币政策做出调整,以确定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调整方向与力度,经济指标将是今年央行货币政策释放力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预计2023上半年货币政策为内松外紧,即美联储继续加息,国内央行继续下调LPR及降准,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为外松内紧,即美联储为降息做准备,国内央行为防通胀做准备。由此可以预计,一季度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的局面,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政策预期提升市场风险偏好,这是新年伊始市场风格出现转换的原因之一,但下半年防通胀的货币政策及经济走出底部,市场风格有望切换到以金融为代表的蓝筹股中。

  其三,新的风格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历史规律看,每年一季度由于市场流动性较好,只要A股市场有上涨行情,则市场的风险偏好就会提升,资金主战场就会在有高弹性的中小市值题材股及次新股中,热点的扩散形成市场赚钱效应,场外资金不断挖掘股价处于底部的中小市值题材股及次新股投资机会,流动性的充裕,场外资金的持续流入,市场的赚钱效应,就让市场热点有了持续性。

  我们也要强调的是,从历史规律看,先风格轮动,再到风格持续,有望为上半年行情的主要特征,对上半年的获利回吐,叠加下半年的政策预期变化,流动性的由松转紧,引发市场风格再度有望发生转变,预计风格有序转换是2023年A股市场盘面主要特征。

  我们的观点不变,未来大盘向上的空间远大于向下空间,市场系统性机会及结构性机会远大于风险,逢低布局是上半年投资策略。操作上,淡化指数、注重个股,逢低关注金融、新能源、物联网、通信技术、高端制造、文化娱乐、输变电设备等及“三低”股,回避前期涨幅过高股。

  华鑫证券:长线资金布局窗口,增量资金大有可期

  内外压制缓和,增量加速回A:北上资金回流节奏或与2020年相似。疫情扰动叠加外部因素,境外资金受到的制约影响较为严重,全年顺势交易较多。岁末年初,北上资金开启反攻的几率较大,伴随已知风险的缓和,2023年境外资金有望加速回A,全年净流入有望达3400亿元。

  融资余额方面,成本降低,超卖回补。转融资费率下调,融资成本降低利好,2023年杠杆资金进入超卖回补阶段。预计2023年杠杆资金净流入不及2020年,但回补净流入向均值回归,接近2019年和2021年的水平,达到2200亿元。

  公募方面,赎回潮已过,发行有望回暖。公募基金增量不足,接近十年来低位,发行难是本质问题。赎回压力缓和,若市场赚钱效应改善,新发基金将会快速回暖,2023年公募基金所带来的增量资金可期。若以2022年9月作为2023年净增份额的月均值,2023年公募基金净增份额有望达到9600亿份。

  私募方面,优胜劣汰,规模扩张好时机。私募基金小幅“出清”,仓位回补空间较大。私募基金的股票仓位已降至55%,接近了历史低位,伴随2023年市场的走强,管理能力优异的管理人在竞争者“出清”后或将回补股票仓位,顺势扩大管理规模。

  险资方面,高性价比吸引长线资金仓位回归。保险资金权益仓位降至三年低位,股市优异性价比有望吸引险资回补。中性预测其权益仓位回归近5年均值,2023年险资将为A股注入4037亿元增量资金。

  总体来看,长线资金布局窗口,增量资金大有可期,2023年股市资金的关键词为回补,万亿增量资金可期。在各类增量资金中,北上资金由于内外压力同步缓和,保险资金的存量部分有较大的仓位空缺,这两类增量资金最为可观。在长线配置资金主导、交易资金助力的增量结构下,2023年股市行情值得期待,行业主线也会更加明晰。

  五矿证券:半导体国产替代持续加速,汽车电子迎来新机遇

  回首2022年,在消费电子等下游需求疲软,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扰动等背景下,电子行业经历了阵痛期。展望2023年,随着中国疫情政策逐步优化,宏观经济有望回暖,消费电子等下游需求有望触底反弹,伴随着晶圆厂/IDM厂新建产能逐步投产,新能源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我们看好半导体及汽车电子行业迈入上升通道。

  EDA:国产替代+下游需求共促EDA赛道高成长。2021年全球EDA市场规模133亿美元,中国EDA企业与国外头部EDA企业在产品覆盖范围和先进制程上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美国对中国先进制程EDA工具的步步紧逼,EDA软件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半导体设备上游制造基础,国产化加速。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市场规模约为513亿美元;根据SEMI关于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的预测,全球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市场规模将在2022-2024年分别达到542.7/456/535.8亿美元。半导体零部件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中国的半导体零部件自给率不足10%,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半导体设备:制造+封测核心上游,国产技术突破是关键。半导体设备包括硅片制造设备、前道晶圆制造设备和后道封装测试设备。根据SEMI数据,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为1025亿美元,预计2022-2024年将分别达到1085.4/912/1071.6亿美元。全球半导体设备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中国半导体设备整体国产化率不足20%,仍有待提高。

  半导体材料:制造+封装核心上游,未来空间广阔。半导体材料分为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根据SEMI数据,2021年全球半导体材料规模为643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698亿美元;2023年将超过700亿美元。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中国的国产自给率仍偏低,国产化率不足15%。

  汽车电子:IGBT、SiC和车载传感器前景可期。汽车电动化推动IGBT和SiC充分受益。根据Infineon和StrategyAnalytics数据,从燃油车向纯电动汽车升级过程中,整车半导体价值量从417美元/辆提升至834美元/辆,增幅约100%;功率半导体价值量从88美元/辆提升至459美元/辆,增幅约421.6%。根据Yole数据,2021~2027年,电动车用SiC市场规模将由6.85亿美元增长到49.86亿美元,CAGR高达39.2%。其次,汽车智能化促进多传感器融合,单车传感器需求量提升。

  投资建议方面,随着晶圆厂/IDM厂扩产,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渗透率提升,半导体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汽车电子行业将有望迈入高速成长期。建议关注华大九天、富创精密、北方华创、鼎龙股份、兴森科技、天岳先进。

  华宝证券:政策+需求双轮驱动,大储装机有望迎来量利齐升

  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处于加速期,储能市场需求空间广阔。短期来看,光伏和风电属于不稳定出力电源,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挑战;长期来看,消纳问题会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提高灵活性资源占比是新能源良好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其中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推手,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都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大储占比超过95%,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3年国内储能在政策面和基本面双重推动的作用下,有望迎来量利齐升。政策端,我国出台多项具有实际利益推动作用的储能相关政策,政策着眼点落在了储能发展规模、储能发展经济性、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等各个方面,为我国储能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基本面上,上游原材料产能持续扩张,硅料和碳酸锂价格均开始见顶回落,硅料价格有望进一步下跌,上游成本的压缩有望促进下游需求的快速提升,大储经济性有望提升。预计2023年国内储能需求达到15GW/31.9GWh,同比增长146.3%/166.6%,其中大储需求为13.3GW/28.5GWh,同比增长144.6%/165.7%。

  各类储能技术加速发展,各具特点互为补充。抽水蓄能是我国占比最大的储能技术形式;锂离子电池技术和产业链均相对成熟,具有高性价比在储能领域加速渗透;钠电池技术基于锂电池,综合性能优异,国内诸多上市公司积极推动钠电池产业化进程,钠电池技术有望在2023年迎来产业化元年,搭乘储能发展东风获得迅速发展;全钒液流电池具备安全性高、扩容性强、循环寿命长、全生命周期成本低的特点,在长时储能领域大有可为,有望在储能领域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寻找长期发展格局具有确定性的环节及业绩具有确定性的公司。大储面向运营商、发电企业或是电网公司,下游更加注重收益、成本及安全性等问题,大储具有电力设备属性,行业存在先发优势,寻找长期发展格局具有确定性的环节,看好储能产业链的集成商及电池环节,此外大储系统集成技术路线逐渐被拓扑方案替代。

  建议关注1500V集中式技术方案及分布式方案供应商仍具备核心地位,高压级联技术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优势有望在电网侧、新能源配储端快速渗透,关注具备技术、订单和运维经验的企业将享有先发优势;同时建议关注大储热管理企业和消防企业;寻找大储业务占比含量高的标的,看好业绩订单具有确定性的公司。